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图片
患者金某某,女,38 岁,南昌人,于 2025 年 2 月 19 日就诊。
主诉:全身瘙痒、发疹半年,加重伴不适多症。
现病史:近半年来,常感冒,全身瘙痒、发疹,从头面至全身皆有,伴有烧灼感、痛感,烦躁不安,夜寝不佳,大便秘结,口干口苦,胃部有热感,饮食尚可。曾多次于医院就诊,常打地塞米松,外用皮炎平,症状反复,服用中药亦未见明显疗效。望诊:头面部布满红紫色疹,四肢及腹部亦有,舌红赤,苔黄燥。闻诊:未闻及异常气味。问诊:患者喜食辛辣、海鲜,大便常秘结,性情急躁。切诊:脉滑数,体温 37.2℃。
既往史:无其他重大疾病史,近半年因荨麻疹反复就医,长期使用激素及外用药物。
病因病机:患者嗜食辛辣、海鲜,致肠胃积热,复感风邪,内外合邪,风热之邪搏于肌肤,不得疏泄,故见身痒发疹;热邪伤津,肠道失润,则大便秘结;热扰心神,故烦躁不安、夜寝不佳;舌红赤、苔黄燥、脉滑数皆为风热蕴结之象。
中医诊断:风疹,属风热蕴结证。
治疗法则:疏风清热,解毒通腑。防风通圣汤加减。防风 15g,荆芥 15g,薄荷 6g(后下),连翘12g,当归 10g,白芍12g,川芎10g,大黄 10g(后下),芒硝 6g(冲服),黄芩10g,石膏30g(先煎),桔梗10g,滑石15g(包煎),甘草 6g,白术 10g,栀子 10g。七剂,水煎服,每日一剂,分两次温服。
方解:夫患风疹者众,其因各异。今患者金氏,素嗜辛辣海鲜,肠胃积热久蕴。且性躁急,肝木易亢,木火相煽,内火愈盛。近岁常感外邪,腠理不固,风邪乘虚,与内热搏于肌肤。
风为阳邪,致身痒疹发;热邪伤津,见便结口苦;热扰心神,而烦躁难寐。舌红赤、苔黄燥、脉滑数,乃风热内盛之象。
治以疏风清热、解毒通腑,选防风通圣汤加减。防风、荆芥、薄荷,辛温轻扬,疏风解表。连翘、黄芩等清热泻火,折其火势。大黄、芒硝泻下攻积,使热有出路。归、芍、芎养血活血,助疏风且防伤阴。桔梗、甘草、滑石清热利湿,调和诸药。白术健脾,防泻下伤正。诸药合用,表里双解,气血同治,风散热清,腑通调和,风疹渐可愈。
注意事项:忌辛辣、海鲜等发物,调畅情志,避免搔抓皮肤,以防感染。
二诊:药后患者自觉全身瘙痒减轻,皮疹颜色转淡,大便通畅,每日一次,烦躁有所缓解,但仍有口干,夜寐欠安。舌红,苔薄黄,脉滑。上方去芒硝,加夜交藤 30g,酸枣仁 15g,以养心安神,再进七剂。
三诊:患者皮疹大部分消退,仅局部偶有轻微瘙痒,夜寐转安,口干明显减轻,饮食、二便正常。舌红,苔薄白,脉缓。原方去大黄,加黄芪 15g,以益气固表,继服七剂。
四诊:患者皮疹基本消退,无明显瘙痒及其他不适症状。嘱其继续服用防风通圣丸巩固治疗两周,以善其后。并告知患者注意饮食调摄,加强锻炼,增强体质,预防复发。
图片
感慨:今之医,多以地塞米松激素之法疗风疹,虽暂能收效,然长期反复用之,于体害莫大焉。激素之法,仅可治标,难能治本,且易反复。反观吾辈以中药防风通圣汤加减之方,此乃古人所传之妙法,诚不欺我。其方表里双解,既疏外风清内热,又调气血和脏腑,标本兼治。相较他法,岂有不优之理?以中药之法,祛病除根,调体复元,实乃疗此顽固性风疹之佳策也。最后,希望朋友们再关注《杏仁弦道》及《华康中医综合诊所》两个公众号,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!
版|权|声|明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